深圳空管技保部让导航工作精细化
- 编辑:5moban.com - 18很明显,由良知到道的转化凸显了由主体性向客体性的转化,即凸显了由主体主义向存有意识的转化。
26 高柏园:《后儒学的文化面向》,《中国文化研究》2007年冬之卷,第11-12页。所谓存有三态,是指存有的根源、存有的开显和存有的执定之存有的三种状态:存有的根源为存有的第一层状态,指道是不可说的,是一切存在的根源。
李明辉1953年出生于台北,台湾屏东县人。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课题也就关涉到如何消化牟先生的论著,如何超越牟先生理论的艰巨任务。自上世纪后半叶始,以《鹅湖》、《鹅湖学志》主笔群即牟门弟子为主体,在台湾形成为一个当代的鹅湖学派。这样,在真我统摄下的三我不仅有一个共同本体,而且可以应对多方面的理论诉求。1970-1976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先后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72可见,林安梧的道与牟宗三的良知不同,前者强调存有义,后者强调主体义。这样来看,第三种观点乃为一种独立的义理路向。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三十八章)。不死不生的庄子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齐物论》)--而当两千三百年后的读者念到会心之处,这位洒脱不羁的旷代天才便跨越历史时空翩翩而来,光临此时此地。《庄子·大宗师》中有则故事,讲的是得道高人女偊向南伯子葵叙述其体道的过程--吾犹守而告之,三日而后能外天下。天地日月万物之存在无不藉助于作为自然演化之势能的道--当其尚未发生自我意识之时宇宙只在浑沌的无中存在,而当道之运行达于由无而有之时才开始以我们所能感知的形式呈现。
夫在内,人在外,得在乎天〔《秋水》〕,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大宗师》)。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二十一章)老子的道指的是化育宇宙万物的某种神秘的势能。
唯有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其于宗也,可谓调适而上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这样理解未必符合《庄子》之本意,但唯有清在原作者那里尚为朦胧状态的认识才能圆满地解决庄学系统内部的理论困难。事实上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质而言之,天为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先验自我而人则为道凝滞于外境所异化的有意识的经验自我。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作为宇宙本体的道不可言说,可以言说的只是它所显现的形迹,唯有脱略一切具体的形迹才能真正领悟道之存在。道于庄学既是万物畜而不知的宇宙本体又是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的精神归憩之所--二者应当如何协调?似乎可将《庄子》之道理解为自然演化所藉助的神秘的势能,在人则为生物界累级演进以迄人类的生命进化的长河。
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斥安鸟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时空之中的经验自我囿于此时此地,一如斥安鸟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八十章)。当人真正懂得天人之际时,也就体验到了作为宇宙本根的道之存在了,所以至人无己(经验自我),彻底超脱了现实世界的利害关系。
在《庄子》的哲学系统中天人乃是一对由道所派生的范畴--在人而言随顺宇宙生命进化之流所趋为天而逆势为人。作为政治哲学的老学将视点从纷繁芜杂的有移至其所依托的无,强调唯有通过培养无形的潜势才能真正巩固有形的权力--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当人意识到外境之存在时也就见到了我身之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假设自我随着道之所趋游历这条生命进化之流--起初宇宙只是浑沌状态的无,渐渐地无随着动物感觉器官之发育开始显现为有,终于由隐而显呈现森然万象的现象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二十六章),元气耗竭,根本尽丧的浅人渐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的外境所异化,终于离开了精神的家园。
单音相和,前后相随(二章)。在宇宙生命进化之流的引领下,我依次超脱了森然万象的外境以及作为其影身的经验自我,最终抵达超越时空、不死不生的先验自我--独,从而与旁礴万物以为-的宇宙本根融为一体。
没有儒墨杀身成仁一类的理想主义精神,老子作为冷静的现实主义者关注的是如何在实际的政治运作中趋利避害--此乃其后学流为申韩的根本原因。而当道凝滞于作为外境之影身的经验自我之时,已异化为心的先验自我以特定的经验和性情为视角注视经验自我--此即理性之知之缘起。
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在老子看来,浑朴蒙昧、纯真稚拙之无实为涵养生命的真源,而心智发育由无而有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离道失德,自我沦丧的异化过程。
当精神随着生命进化之流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与宇宙本根融为一体的自我得以从无数的视角遍观事物也因而超脱了其中任何特定的角度,从而获得原天地之美以达万物之理的无知之知。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脱略道之形迹的有道者总是知雄守雌,重新回到浑沌幽深的精神家园,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冷眼旁观外面纷纷扰扰的世界。其次,侮之(十七章)--不知有之的政治才是政治之本真。
与其以名相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倒不如以旁礴万物以为一的道泯灭所有的是是非非。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十三章)--寓于现象界的我身目迷五色,往往依其本能臆断利害吉凶,从而堕入道之轮回而为变幻莫测的外势所左右。
新芽以失道为代价发荣滋长,当其长成老叶之时即因内在生机耗竭开始枯萎脱落——而恒常的道则因自身的轮回永无穷殆之期。载营魄抱一的婴儿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
而浑沌状态的道也相应地由无而有,逐渐显现为道德规范和法律秩序以凝聚日益异化的文明成员--当其势能耗竭之际也正是道所维系的文明系统开始走向分崩离析之时。《庄子》对当时理性主义思潮的入木三分的批评至今仍未失去其思想的光辉。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古希腊奥尔弗斯教、中古基督教神秘主义派别、伊斯兰教的苏菲派、儒家的宋明理学以及印度各大宗教皆有自我与宇宙本体合一的修练方法--与之相比,庄子的逍遥游似乎更近于艺术经验而非宗教经验。《庄子·天下》以老聃为古之博大真人,然其学犹未至于极。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而至秦汉时代当中国文明完成自身的宗教革命之后,在灵魂深处寻到新的上帝的儒道两家终于取代了古代世界原始的天帝崇拜,而拥抱虚假的上帝的墨学和名家则因时过境迁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似乎也因相似的原因开始日趋衰弱。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
其实角度一旦变换即可获得完全相异的观照,所以《齐物论》以为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未,而以太山为小。老子以为文明社会压制人性的政治无非道随着人类理性的发育不断异化的产物,而理想的政治正是初民社会那种人感觉不到政治存在的政治,所谓太上,不知有之。